这种专注于耳膜刺激,致力于为受众带来美好听觉享受的行为,其实有个专属的名字,叫做ASMR,也称“颅内高潮”。
或许它目前在国内还属于小众范畴,但在海外,ASMR已经成为YouTube全球第四大搜索词汇。
有关这一现象的讨论最初起源于2007年一位21岁的网友在健康网站上发表的留言,她表示“当朋友用记号笔在自己的手掌上画画,或用自己用手指描摹皮肤,甚至是看木偶戏和读故事的时候,身体便会出现特殊且良好感觉。这种感觉没有真正触发的因素,只是随机发生。”
该帖子发布后,引发了众多网友在留言区跟帖,并描述了各自相近的心理感受,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将其准确概括出来。直到2010年,一位名叫詹尼佛·艾伦的女生根据这一现象在Facebook建立了一个名为“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Group”的小组,聚集了一大批有过相似经历的人,在持续的向内加入和向外传播中,一个世界性的社区就此形成。
关于ASMR,医学范畴内将其定义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,它是一种对于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等其他知觉、颅内、头皮、后背以及四肢等周边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反应的感知现象。通俗来说,可以概括为一种头皮起鸡皮疙瘩,后背轻微发麻的感觉。
通常来说,ASMR的触发因素有很多,最常见的包括耳语、白噪音、轻敲、咀嚼、挠痒等不寻常的声音。对这一感觉的接受程度也同样因人而异,有的人能够从中顺利诱发出ASMR,获得舒适和放松,有的人则深感怪异无聊,而这一阈值的限制,或许也是导致ASMR目前仍不为广泛受众所熟知的根本原因。
那么,这一感官现象有何实际意义?
在一项对475名经历ASMR的人的研究中发现,ASMR能够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,使抑郁和慢性疼痛症状得到短暂的改善。此外,另一项调查显示,有80%的人认为他们在试图入睡时最容易进入这种状态。结合这两项调查结果,我们不难发现,ASMR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“解压助眠”的功效。
2010年以来,不少视频创作者洞察到这一机遇,也抓住了这一风口,通过创作不同种类的ASMR视频博得了大量关注和粉丝的追随。
在国外youtube视频网站上,以“ASMR”为关键词的视频在近年来层出不穷,其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,最高播放量甚至可达2.2亿。这足以说明,ASMR尽管小众,但仍能收获一批粘性极高的粉丝群体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类视频不同于火爆一时的热点视频,由于其目标受众相对固定,且有相应需求的人群稳定存在并增长,质量优异的ASMR视频不仅能够在发布初期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,在后期也可以凭借长尾效应持续累积播放,从而使视频创作者长久获利。
此外,直播也是ASMR变现的渠道之一。
对于抖音ASMR博主“一菲”来说,每天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她的固定直播时间。直播间的布置很简单,就在她居住的房间内,到达约定的时间点,一菲会坐在房间里的桌子前,带上连接一台录音设备的耳机,利用塑料膜、酒瓶、固体胶等日常可见的各种道具通过咀嚼、敲击、摩擦等动作发出令人舒适的声音。
与此同时,一菲还会实时注意评论区粉丝的留言建议,并用气声进行回答调整。粉丝在观看过程中玩梗给予好评,一菲以独特的性格魅力给予反馈,在二者的往来互动之中,粉丝粘性就此进一步形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