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这十年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。
在鱼叔看来,十年前诞生的一部国产电影,却至今无人超越。
它便是,2013年初上映的《一代宗师》。
虽然这部影片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。
但十年过后,几乎已经没有人会说它是一部烂片。
/>
王家卫的电影,一向如此。
需要细品,需要回味,需要时光的积淀。
更早的《东邪西毒》,也一样。
上映当年遭遇口碑、票房滑铁卢,但随着时间流逝,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独一无二的经典。
/>
遗憾的是。
整整十年,王家卫再无新片。
整整十年,华语片日渐暗淡。
无论是从功夫片的华丽,还是从传记片的深刻,抑或是从爱情片的细腻,都难以找到一部望其项背之作。
更别说是从艺术片的精致,任谁都望尘莫及。
因此,借《一代宗师》上映十周年之际,鱼叔想和大家重新回顾这部作品。
念念不忘,必有回想
凭一口气,点一盏灯
/>
就让我们回过头,再去看看。
王家卫在十年前点的那盏灯,到底是什么?
/>
点一盏灯
电影开拍前,王家卫曾被一则录像吸引。
画面中,70岁的叶问演示着咏春拳法。
据说,这是他去世前三天拍下的,是为了传教武学。
王家卫困惑于叶问的执著,并带着这个问题拍摄了《一代宗师》。
/>
《一代宗师》的关键词不是「宗师」,而是「一代」。
起初,王家卫只想拍一个人一条街的故事。
在走访后他发觉,许多老师傅尽管来自天南地北,却都不厌其烦地讲解仪轨,为这部电影倾囊相授。
他的野心,也转变为记述一代武林的传承。
/>
促成这一构想的,还有本片的编剧之一,徐浩峰。
出身津门武术世家的徐浩峰,对武林有着独特的见解。
他与王家卫的合作,既是南北思维的碰撞,也是后现代叙事与传统叙事的结合。
/>
王家卫与徐浩峰
过往的武侠片大多只拍打斗,却忽视了武林的生态。
即不同的社会阶层,规矩,面子与里子。
徐浩峰则用生猛的白描,勾勒出一张武林生态图。
文戏武唱,武戏文唱。
使得影片更有历史的厚重感,传承宗师的底蕴。
/>
有了稳固的底子,王家卫得以自如发挥诗意的表达。
宫二与马三的对决,最为极致。
形意拳霸道,八卦掌阴柔。
一招一式,快慢之间,尽显大气磅礴。
/>
特写镜头下,墙钉崩出,护栏颤动。
飞溅的雪花,仿佛妆点着一场梦境。
/>
王家卫用普鲁斯特式的手法,追忆了一代武林的过去。
在武侠片领域开创,也为未来的创作者点灯。
/>
点灯,是全片的文眼。
此句最先出自宫宝森之口。
1936年,正是抗日战争前夕,时局动荡,人心不稳。
中华武士会会长、八卦拳掌门宫宝森年事已高,打算隐退。
宫老爷子独具慧眼,不拘一格。
挑中了年轻的后辈,武学奇才,叶问。
/>
隐退仪式上,叶问不负宫老的期望。
比赢了想法。
得到了宫老相送的名声,还有一句寄语。
「凭一口气点一盏灯
有灯就有人」
/>
这句话,叶问记了一辈子。
年轻时的叶问,对功夫的理解很简单。
两个字,一横一竖。
输的人躺下,是为横。
赢的人站着,是为竖。
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。
/>
中年之后的叶问,对功夫的理解也是两个字。
一横一竖。
含义却有了变化。
凭一口气做人,是为竖。
点一盏灯传人,是为横。
千拳归一路,武术大同。
/>
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,叶问也遭遇了家境破败,身陷囹圄。
几经辗转前往香港,开馆授艺。
他将咏春发扬光大,也培养出李小龙这位新宗师。
王家卫用一个下移镜头,勾勒了叶问的背影。
这与宫宝森的出场如出一辙,交代了两位宗师的薪火相传。
/>
/>
点灯,又何止武林。
随着港片黄金时代的逝去,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合作已成主流。
翻看演职员列表,赵本山、小沈阳等演员的加盟,正是顺应并发展了这一形式。
/>
当然,只有一个王家卫,能号令全华语最优渥的资源。
他,也在给华语电影圈打了个样——
如何拍好精品电影,如何走向世界。
不过,无论是武林还是电影,都不存在一劳永逸。
前人栽树,更需要后辈的努力。
/>
王家卫说过,关于《一代宗师》,自己未必做到极致。
希望能起一个头,由后辈电影人传承。
「但我愿意这是开了一扇门,或是起了一个头」
「我希望有人继续走下去」
/>
一如电影中的宗师们点灯传人,王家卫也点亮了一盏灯。
为中国电影,也为观众。
/>
还一枚扣
之所以点灯,是因为黑暗岁月的到来。
家国沦丧,武林蒙难。
王家卫标志性的镜头语言,讲述的是武林宗师们的困局。
升格与降格的交替使用,最为精妙。
前者,将平民贵族化。
金楼里满是风尘中人,却也显得富丽高雅,成了叶问口中的「英雄地」。
/>
后者,则呈现了角色的自困。
曲终人散,人来人往,唯有怀旧者被困在时间的牢笼中。
/>
丁连山逃离东北,藏匿于佛山。
一代武学宗师,只能当「鬼」。
「在太阳旗下,能容下我这只鬼?」
/>
一线天,曾经的军统第一杀手。
也只能流亡香港,遁世于理发厅。
每个人都背负着难言之隐,不问当年。
/>
最后,灯叔死于日军轰炸,金楼也被汉奸接管。
一个繁华的武林时代,逝去了。
/>
随着佛山的沦陷,叶问的人生,一下进入了冬天。
由于拒绝为日本人做事,他断了自己的财路。
「现在国难当头,困难人人有,穷一点也没什么」
/>
但,窘迫的生活无法视而不见。
一夜之间,他从富家公子变成平民。
练武的桩子,被劈作柴木。
为了给孩子解馋,他只能打包朋友酒楼的剩菜。
遇见日本兵,只得无奈地让路。
/>
家中的二女儿,死于饥馑。
他毕生追求的武学高山,终敌不过生活本身。
「发觉最难越过的,原来是生活。」
/>
《一代宗师》借助那个特殊的时代,传达的终究是一种遗憾。
遗憾的不止是武林,也有叶问与宫二的感情线。
两人最后一次会面,宫二发自肺腑地告白。
叶问却答非所问,藏匿起真切的感情。
「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,有的只是一段缘分。」
/>
这份若有似无的情愫,最终汇于叶问从大衣扯下的那枚扣子。
当年,叶问别过宫二,一直打算找机会去东北相会。
还特意定制了一件大衣。
后来因为战争,行程作罢,连大衣也在窘迫之时无奈典当。
典当之时,大衣少了一枚扣子。
其实是叶问故意留下,做个纪念。
/>
/>
典当的大衣,是为逝。
留下的那枚扣,是为守。
叶问想守住武林的辉煌,也想守住与宫家的缘分。
/>
可惜,世事无常。
宫二为了收拾叛徒,替父报仇,守住宫家的尊严。
她取消了婚约,奉了道。
一生不婚嫁,不留后,不穿艺。
/>
宫家六十四手,从此绝迹。
叶问与宫二的缘分,也就此终结。
这是叶问莫大的遗憾,也是民国武林逝去的见证。
曾经的人与情,尽皆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。
这是那个时代的困局。
/>
好在,宫二没走完的路。
叶问替她走了。
宫家六十四手逝去了。
但宫家的功夫精神,守了下来。
「这条路,我还没走完。」
/>
每个时代,都有着各自的困局。
回首过去十年,华语影坛震荡依旧。
本片的创作者中,有的人辗转于几轮综艺之前,前路不定;
有的干脆无戏可演,隐退电影圈。
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/>
王家卫在十年前起的头,也无人继续走下去。
功夫片、武侠片,都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至2022年,几乎可以下达「死亡通知书」。
院线上映的片单中,有一定制作规模的,只有赵文卓主演的《纹身》一部。
豆瓣3.9分,票房仅为186万。
2017年拍完的电影,压到2022年才上映,仍旧血本无归。
没人看、没人拍、没人投,是国产功夫武侠片的恶性循环。
/>
同样受困的,还有香港电影。
早在世纪初,港片就已面临式微的局面。
往昔的荣耀与尊严,不复存在。
/>
电影的寒冬,只是时代文化的一个侧面。
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,是巨大的精神危机。
《一代宗师》的结尾,一盏烛灯将佛面照亮。
中国电影丢掉的扣,将由谁来还?
/>
/>
掰一块饼
身处困局,必当谋求破局。
相较于时代的遗憾,时代洪流中个人的选择更加迷人。
马三投机,早早倚靠了日本人。
「宁可一思进,莫在一思停」,是师傅教的拳理,也是他做人的道理。
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以致欺师灭祖,终被宫二打残。
/>
宫二是这个时代最传统的人。
她为报父仇毁了婚约,终生奉道。
没有为自己多留一口气,多点一盏灯。
/>
她选择留在属于她的年月,不为时代变迁所动。
「所谓大时代,不过就是一个选择。」
/>
在宫家的理念里,武学有三重境界:
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。
马三利欲熏心,只见自己。
宫二固守,只见天地,见不了众生。
/>
能见众生的,只有叶问。
回到电影开头的那场传承之战。
上一代宗师宫宝森,向叶问比想法。
能否掰开其手中的一个饼。
/>
彼时,东三省沦陷,两广推行联省自治,外族入侵之际,南北势如水火。
中华武林,也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。
宫宝森认为,武学不应该再有南北之别。
「拳有南北,国有南北吗?」
/>
叶问的眼界更大。
他提出,天下之大,何止南北。
「其实天下之大,又何止南北?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,在你眼里这块饼是一个武林,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,所谓大成若缺,有遗憾才能有进步,真管用的话,南拳又何止北传?」
/>
文题告破,宫宝森手中的饼,也随之破裂。
中华武学正如同这块饼,一味抱残守缺,终究无法进步。
/>
无所谓门派,也无所谓南北,而是一种信念。
叶问同样受困于时代,却并未抱残守缺。
他及时放下「见高山」的执念,望向更远处。
所谓时势造英雄,也绝非随波逐流。
而是充分认清现实后,凭着自己的本心走下去。
/>
当今的网络,人人自危。
舆论变得四分五裂,相互攻讦。
「不是…而是」的叙事,变成了「不是…就是」。
他们所追求的正确与正义,像极了宫宝森手中的那个饼,必须完好无缺。
/>
十年前,尚可自由评论。
十年后,洗白与抹黑齐飞。
每每有新片上映,总少不了翻旧账、扣帽子。
最后,只能故步自封,吸食起名曰「盲目自信」的精神鸦片。
直至一日惊醒,方觉大事不妙。
再回看叶问所答的文题,大成若缺,有缺憾才能有进步。
心怀众生,方得见众生。
眼中看得到世界,自然无所谓南北。
十年前,王家卫为我们点起了那盏灯。
十年后,谁还能守住那微弱的光亮。
/>
全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