颁奖季到了,热门新片接连释出。
其中就包括这部头号种子选手。
阵容豪华,话题劲爆,涉及出轨、潜规则、顶流塌房……
上线前,早已拉满了期待。
/>
/>
上线后,拿奖呼声更高了。
/>
/>
这是奥斯卡4次提名导演托德·菲尔德暌违影坛16年后,自编自导的新作 。
让「大魔王」凯特·布兰切特二度获封威尼斯影后。
被《好莱坞报道者》评为其「演员生涯的又一巅峰。」
/>
烂番茄新鲜度97%,IMDb8.2分,成绩亮眼。
真的能捧回小金人吗?
快跟着鱼叔一起来验验货——
《塔尔》Tár
/>
/>
这是一部伪自传电影。
凯特·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塔尔,有着夺目的头衔。
世界著名音乐家,德国著名乐团史上首个女性指挥家。
EGOT (艾美奖、格莱美奖、奥斯卡奖和托尼奖) 大满贯获得者。
/>
开场的媒体采访,全方位展示了她作为顶流的声望和地位。
她绝非浪得虚名。
科班出身,起点极高,曾花五年采风,研究民族音乐。
之后一直在顶尖管弦乐团担任指挥。
完成难度最高的《马勒第五交响曲》后,便会正式封神。
/>
乍一看,她就是当下备受吹捧的那类「清醒大女主」。
作为艺术家,对音乐见解独到,从不跟风。
作为领导者,做事高效,有极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。
同辈中能立威,对下属严用人。
/>
像所有成功人士一样,她高度自律。
为了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,坚持跑步、节食。
回家后,依然全心扑在钢琴、作曲上。
/>
但,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,随着故事的展开开始出现裂痕。
她行事独断,堪比霸道总裁。
常常假装是在询问别人的意见。
但真的听到对方与自己意见相左时, 她就歪头瘪嘴,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。
她不动声色地PUA乐团成员。
要求所有人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下。
要是她觉得谁不够忠诚,就以年龄大、专业度不高为由将其辞退。
完全不顾情面,也不遵循集体投票的规则。
/>
而更有争议性的是她对于女性话题的态度。
受访时她脱口而出,不觉得女性音乐家有什么困境。
组建的手风琴指导协会,对外声称是为女指挥家提供商业援助。
私下又出尔反尔,提出不应该局限于女性成员。
/>
她和女伴侣结了婚,组建了家庭,有一个女儿。
但在为女儿维权时,却会称自己是孩子的「父亲」。
可以说,并不符合大众对于一个性少数女性公众人物的期待。
种种问题,都为塔尔的坠落埋下了定时炸弹。
/>
/>
但塔尔的塌房,并非一夜之间。
而是一步步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。
影片早已在细节上铺满了伏笔。
塔尔的真实面目是一个利用职权潜规则女性的「围猎者」。
/>
无数年轻的钦慕者仰望她的光环。
她也乐在其中,给对方不必要的暗示,施加小恩小惠延续关系。
媒体访谈结束后,塔尔遇到一个热情的女粉丝,两人只是站着聊了会。
回到酒店后,塔尔以自己练琴为由支开了助理。
当晚也没有接听妻子的电话。
不久后,女粉丝的包出现在她和妻子的家里。
/>
/>
塔尔和助理也关系暧昧。
她会在乎助理是否介意自己提到妻子。
对助理抚背、拥抱、亲吻,举止无所顾忌。
/>
乐团新来的年轻琴手试演,原本是纯粹听音的盲选,塔尔却「看脸」。
试演前,她在卫生间看到了对方年轻靓丽的长相,立马心动。
趁对方上厕所时,她低头记住了对方的鞋子。
试演时给的高分,也完全是因为帷幕下相同的鞋子。
/>
塔尔的妻子并非不了解这一状况。
塔尔夜宿不接电话,谎称睡死了。
妻子直接戳破谎言。
/>
她们其实也是这种关系发展而来。
只是,她逼迫自己接受了这样的塔尔 。
/>
影片并没有正面呈现这些关系不堪的一面。
只是隐晦地点到为止,看上去只是塔尔清教徒般的克己生活中几个不起眼的涟漪。
但这些涟漪之下,却藏着一个深水炸弹。
克里斯塔,是塔尔交往过的众多年轻女孩之一。
片中,她甚至没有正面出现过,却成了塔尔最大的心魔。
/>
她不甘于被抛弃的命运,一直追着塔尔死缠烂打。
疯狂发送电子邮件,以自杀相胁。
故意隔空喊话,寄去暗示性的匿名邮包。
篡改维基百科,说她是塔尔的缪斯。
还不断邮件轰炸塔尔的助理,说自己被逼到了绝境。
/>
塔尔没有任何回应,她只是删除邮件,扔掉包裹。
但这些信息被助理看在眼里。
意识到某种相似性,她 感到些许不安。
她一度对塔尔的要求阳奉阴违,没有删除邮件,但最终还是被发现了。
/>
为了安抚助理,塔尔暗示可以让助理担任乐团中的重要职位。
助理以为自己的才华终于被肯定,兴奋不已。
可最终发现,自己还是被愚弄了。
塔尔的兴趣,已经转移到了另一个年轻女孩的身上。
助理失望至极,选择了离开。
/>
但令塔尔猝不及防的是,克里斯塔自杀了。
显然,死因直指顶流艺术家的潜规则内幕。
塔尔瞬间丑闻缠身,身败名裂。
妻子也表示再也容忍不了了。
而最令她痛苦的是,她投注了所有心血的《马勒第五交响曲》,被一个她根本看不起的同事演奏。
/>
/>
看到这里,或许很多人会误以为影片主旨就是揭发性丑闻,鼓舞觉醒者。
「MeToo」运动后,类似的影视作品并不罕见。
大部分都是通过下位者的视角,讲述从受害到反抗的经过。
但,《塔尔》完全不同。
此片叙事完全以塔尔为核心。
凯特·布兰切特不仅贡献了出色的演技,还专门学习了德语和指挥。
她赋予塔尔的生命力和信念感,反倒让这一角色魅力十足,平添好感度 。
情节也完全避开了赤裸的性关系,重心放在一个天才指挥家对音乐如痴如醉的热爱。
/>
并一直灌输给我们这样的认知——
塔尔的情感关系存在瑕疵,但她对音乐是忠贞不二的。
以至于结尾 ,塔尔被驱逐出顶极乐团,剥夺了首席指挥官的资格时。
观众并不会觉得快意,反而会有一点惋惜。
甚至因为关键情节的缺失,会怀疑她是否是被构陷的。
/>
这种感觉是不是有些熟悉?
显然,影片无意讲述女版韦恩斯坦的故事,而是想要展现「取消文化」甚嚣尘上的文化环境。
尽可能用冷静客观的镜头,节制有度的叙事,辩证地审视取消文化。
一方面,认可了取消文化有其积极意义。
那些被批量删除的邮件,浓缩了受害女孩的命运。
被操控、利用带给人的伤害是深远的。
若塔尔不受影响继续掌管乐团,必然还会滥用职权,毁掉更多女孩的人生。
/>
另一方面,影片也对取消文化的后果流露出担忧。
片中,有一幕极具现实讽刺意味的场景。
塔尔给学生上课。
学生说他无法欣赏巴赫,理由是他作为黑人和泛性别者,无法接受白人巴赫的厌女世界观。
因为巴赫生了20个孩子。
/>
塔尔十分惊讶,作为老师,一开始耐心劝说他不要被政治立场限制了审美视野。
专门弹给他巴赫听,恨铁不成钢地纠正他的想法。
/>
但最终, 学生愤而离场。
塔尔被拉下神坛后,课堂上的一幕也被人恶意剪辑,传播到网上。
给塔尔贴上了种族歧视、厌女的标签,引来很多自由派的围攻。
/>
而影片结尾, 展现出的是塔尔可怜、无辜的形象。
塔尔失魂落魄地回到家,看着自己儿时的音乐录像带,泪流满面。
后来,她在东南亚没名气的乐团指挥,却仍然保持着同样的热情。
/>
究竟该如何理解取消文化的复杂性呢?
影片借助塔尔的形象,给出了新颖的视角和深度的展开。
其实,很多看上去与性别、种族、取向有关的争论,本质上还是阶级和权力问题。
塔尔最重要的一层社会身份,不是性少数,也不是女性。
而是金字塔尖的特权人士。
因而,她才会那么理所当然地漠视普通女性的困境, 否定女性职场天花板的存在。
也正因为她对弱势群体缺乏同理心,她滥用权力,最终酿成了女孩自杀的结局。
多年后,她去东南亚按摩店,无数按摩技师跪坐着、拿着号码牌供她选择。
明知不对劲,她还是下意识瞄准了自己喜欢的长相。
正像现实中,欧美权贵女性代孕生子已成为一种流行。
她们对代孕背后的剥削,根本视而不见。
/>
片中,塔尔与反对巴赫的学生对峙时,抛出一句「我是中产阶级女同」。
意在呼应学生的少数族裔、泛性别者身份。
但她显然没有意识到,问题出在前半句的「中产阶级」。
塔尔的精英地位决定了她无法与弱势群体共振。
/>
/>
片中还有一个相似的场景,是塔尔与她的老师讨论哲学家叔本华。
这时,塔尔的立场完全变化了。
老师引用叔本华的名言时,塔尔却反驳,「他曾经把一个女人从楼梯上推下去。」
这次轮到老师嘲讽,「他的个人生活和他的工作有什么关系?」
可见,面对权力上位者的老师,塔尔才被「打回原形」,以女性视角看待问题。
/>
/>
影片将塔尔捧上「大师」的地位,为其作「传」。
也就意味着可以将塔尔的经历与巴赫、叔本华作类比。
塔尔不再像以前的大师一样,因为艺术成就获得道德上的宽恕。
这其实也了潜在地道出了取消文化的本质—— 对文化传统和历史基因的重塑。
/>
无人敢游泳的池水,往往始于一只不起眼的鳄鱼。
回过头来看,真的是取消文化毁掉了塔尔吗?
对权力的滥用和对弱势的迟钝,不就是自我堕落的开始吗?
从这个意义上看,这部影片实则完成了对「取消文化」小心翼翼的正名。
在JK·罗琳被自己创造的魔法世界除名之后,取消文化完全被妖魔化为一个负面词汇。
被认为是过度追求政治正确的网暴狂欢 。
却忽视了除了畸形的舆论外,它一开始究竟是为何种意义而存在。
/>
这意义并不在于她跌下神坛,被群起而攻之的那一刻。
而是她回到童年的小屋,被家人叫出真实名字的时候;
是她独自在东南亚按摩店,在近乎性交易的一幕后想到从前的自己,突然狂吐不止的时候;
是她作为一个普通老师,重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时候……
比起高雅明亮的指挥台上傲然睥睨的辉煌。
恰恰是这些微小的时刻,塑造了塔尔的新生,完成了文化的枯木再生。
全文完。